• 引言

     

    朱鹮

    从距今约6000万年前生存至今

    是比人类历史还要久远的“古老之鸟”

     

     

    在中国

    它以高贵的形象不时出现在文人的诗词歌赋中

    在日本

    它被视为圣鸟和国鸟

     

     

    但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

    朱鹮日益濒临灭绝

    broken image

     

    物种灭绝并不罕见

    据统计显示,二十世纪以来每年都有1种生物灭绝。

    直至2021年9月4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物种》

    仍有38543个物种

    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灭绝危险

    占总比28%

    broken image

    根据数据显示,随着年限逐渐推进,鸟类物种灭绝率迅速走高。在多个物种灭绝率同期增长的大环境下,相比其他哺乳类,属于脊椎类动物的鸟类,它们的生存困境以更高差值凸显,物种累计灭绝率达到了1.38%

    鸟类,正在走向一条快速灭绝的道路。

    如何把濒危动物从生死边缘拉回来

    是人类一直致力研究的难题

    但垂死到复活的奇迹

    就在这颗“东方宝石”

    ——朱鹮 ——

    身上发生了

  • 寻鹮

    Search for crested ibis

  • 《Hello人类!朱鹮是谁?》

    20世纪30年代以来

    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

    急剧缩小

    从1963年起

    朱鹮便在历史存留的俄罗斯能登半岛与朝鲜

    相继灭绝

    直至1981年

    日本宣布野生朱鹮种群灭绝

    世界朱鹮历史分布图

    broken image

    从数据分布点可以发现,早期朱鹮多分布于中国腹地、韩国、日本等,但1981年,朱鹮的分布范围急剧缩小踪迹难寻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及学术界纷纷呼吁加强朱鹮保护。

     

     

    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日本官方重视朱鹮保护研究,但中国对朱鹮的理论研究较少。因此,1981年,也就是日本宣布野生朱鹮灭绝前几年,日方便多次与中方联系,试图在中国境内发现朱鹮踪迹,将朱鹮生存的最后希望寄托于中国

     

     

    同期,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要求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朱鹮。1978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成立朱鹮调查队,在“朱鹮之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教授的带领下,踏上了漫漫寻鹮之路。

     

     

    历时三年,朱鹮调查队在全国地毯式搜寻,北起黑龙江,南下海南岛,西至甘肃东,东达海岸线,跨越13个省份,行程5万余公里。

    中国朱鹮调查路线图

    broken image

    考察组天天都在疲惫和无望中度过,

    但没有到“覆盖完”的那一天,

    所有人都不敢有一丝怠慢,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声音:

    尽快给国家和世界鸟类学界一个明确的答案

    ——在中国,到底还有没有朱鹮?

     

    “寻找一种罕见鸟类,犹如大海捞针。”84岁的中国朱鹮保护领头人刘荫增在采访中表示。“但我和朱鹮有特殊缘分,就像命中注定一样。”他这样定义自己与朱鹮的关系。

     
     
     

    命中注定之说并非空穴来风。上世纪80年代,本以为朱鹮在中国境内遍寻无果,可刘荫增在甘肃天水,拾遗了3根朱鹮羽毛,这让寻鹮不再迷茫。。

     
     
     

    甘肃天水的这次收获之行,并不是误打误撞。在此之前,我国就在陕西洋县、甘肃天水等少数几个地区发现朱鹮活动踪迹并采集过标本。因此,考察组决定有选择性地进行实地勘察。

     

     

    带着心中渺茫的希冀,刘荫増先去了2次甘肃。第2次到达甘肃的时候,他找到一位喜好狩猎的工人,在工人家里看到了珍稀于世的3根朱鹮羽毛。

     
     

    3根羽毛的发现破开了寻鹮迷宫的入口,但想到救助朱鹮的终极使命,刘荫增对此突破并不满足。

     

     

    “当工人把刘荫増带到那个朱鹮营巢地时——只看到朱鹮巢的一些痕迹,没有发现朱鹮,他非常遗憾。”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科科长,张跃明,向我们回忆着刘荫增寻羽不见鹮后的空落。

     
     

    然而,彼时的自然灾害阻拦了刘荫增团队进一步深入的步伐——当时正值雨季,泥石流、滑坡多发,道路艰险难行,研究团队这才决定暂停考察、启程回京。

     

     

    尽管没有找到真正的朱鹮,但刘荫增还是立即向上作出详细汇报。国家为他们增加了考察经费和设备,支持考察团继续寻找朱鹮,并把复查的重点缩小到甘肃天水周边的区域点上。

     
     

    第三次的寻鹮之地,刘荫增团队的目标指向与甘肃毗邻的陕西洋县。事实证明,不虚此行。

    姚家沟的朱鹮火种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众里寻鸟千百度

    终于

    1981年

    中国考察队在陕西洋县姚家沟金家河发现了

    仅存于世的7只朱鹮

    为2对成鸟 3只雏鸟

    这成了全球瞩目的大事件

     

     
     

    寻得朱鹮

    皆大欢喜

    但是怎么养活和繁衍这7只朱鹮又是另一大难题......

  • 拯救

    Emergency rescue

  • 据资料显示,自深入研究动物保护学以来,最传统、最有效的拯救濒危的方法就是就地保护,这也成为了首个被应用的保护措施。

     
     

    于是,以发现朱鹮的陕西洋县为中心,1981年,陕西林业局抽调4人建立了朱鹮保护小组,由刘荫増命名为“秦岭1号朱鹮群体保护小组”,全天24小时轮流蹲守,承担起繁衍保护朱鹮的全球责任。

    broken image

    (左)秦岭1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 (右)刘荫增 素材来源西部网

    “我们那时候,朱鹮走哪,人走哪,随时搬家。”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副科长,李昌明,这样形容当时的野外保护工作。他也是秦岭1号朱鹮群体保护小组后来加入的成员,已经从事了三十多年的朱鹮保护工作。

     
     

    李昌明与另两位同事,在三岔河朱鹮保护观察站的朱鹮巢树下,搭建起观察棚,再配备1台望远镜,几人就开始轮班,记录此站点朱鹮24小时作息活动。

     
     

    三岔河能发现朱鹮有它天然的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

     

     

    这里位于秦岭南坡中段的中山地带,地处偏僻,交通信息落后,人烟稀少。农民从事传统的水田生产模式,很少使用农药化肥。到了冬季,则留有冬水田,这使得朱鹮在寒冷的天气也能在此觅得食物。

     

     

    另外,当地村民将朱鹮视为吉祥之鸟,没有人会主动伤害它们。

     

     

    正是当地村民这种简单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保留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减少了对朱鹮生存环境的干扰,这才无意识地为朱鹮的生存与繁衍留下最后一片净土。

     
     

    然而,人类与之和平共处的方式并不代表朱鹮的生活就能安然无恙,天敌作祟更是保护人员需要关注的突发事故。朱鹮通常与游蛇、黄鼠狼等水火不容,这些动物爱爬树,可能吞吃朱鹮卵、朱鹮幼崽。

     

     

    每年朱鹮繁殖期,李昌明便如临大敌。为了给朱鹮营造安稳的繁衍环境,李昌明和同伴便通过给树干涂抹黄油、安置刀片、树下围网、撒雄黄等方式防止蛇、兽对朱鹮造成伤害。

     
     

    尽管保护工作已经力求细致,但李昌明守鹮三十多年来仍经历过蛇吃朱鹮的险况。

     
     

    “当时我就急了,把望远镜一扔,赶紧朝树下边跑边喊人,把村民喊来协助我。”李昌明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我顺着旁边的树就往上爬,跟蛇比赛。”

     
     

    野蛇突袭,朱鹮妈妈也受到了惊吓,在空中久久盘旋、凄厉鸣叫。

     

     

    李昌明麻溜地爬上旁边的松树。他看见蛇已经钻进巢穴里缠住雏鸟,便一把拿过竹竿,用削尖的竹竿头狠狠地扎向大蛇。趴在树干上的身体使不上劲,他就用手鼓足了劲儿不停地往蛇身上捅。不知道与蛇搏斗了多长时间,直到蛇扛不住疼直溜溜地掉下树去,李昌明紧绷的神经才松了。

     
     

    “但是那只被蛇缠住的雏鸟没抢救过来,这在当时是很重大的损失。”最终,两只雏鸟保住了一只,但提起那只没守住的朱鹮雏鸟,李昌明依旧满目遗憾。

     
     

    李昌明话里话外,丝毫没有提及当时自己可能面临的险境:如果树上不止一条蛇呢?如果这条大蛇喷吐毒素呢?如果自己一脚没踩稳从树上摔下去呢?

     

     

    任何可能的危险都潜伏在荒山野岭中,但望远镜扔下的那一刻,救鹮的冲动早已超越了对自身安危的重视。“那时候我年轻,才二十来岁,肯定是奋不顾身。”李昌明说。“在那个年代,朱鹮的价值超越了自己的生命。”

  • 就地保护措施一览

    除过“一对一”监护朱鹮外,洋县当地更加大保护栖息地力度,对朱鹮巢树实行挂牌编号管理,与村民签订保护协议,发放林木补偿金,禁用化肥农药等等。

    自1987年起,对野外出生幼鸟进行环志标识,截至2018年底,共标识朱鹮3182只,建立了朱鹮野生种群谱系档案。

    构建社区共管体系,保护区主导、社区群众参与的共管保护模式。为提高村民守鹮积极性,1981年以来,投入2000万建“朱鹮小学”;在朱鹮巢区修建了2个小型水电站,新建通村道路50公里,桥涵20余座,维修便道一百多公里。

     

    broken image

    几十年间,

    在当地林业局朱鹮保护站的带领下,

    朱鹮的繁衍工作持续推进。

    就地保护的努力看到了成果,

    1981年~1990年朱鹮在姚家沟

    成功繁育10窝,

    产卵30枚,

    出壳20只,

    出飞幼鸟19只。

    就地保护措施在第一个十年初见成效,但下一个十年要做什么,这成为保护团队思考的问题。此时,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的强化易地保护援救方案,登上舞台。

     
     

    强化易地保护意味着朱鹮保护开始了“两条腿走路”战略。除了传统的“人随鸟走”保护策略,另一方面也探索起了人工种群的建立,以期保护基因资源,为野化放飞提供种源支持。

    broken image

    通过以上种源输出,朱鹮保护团队相继在我国二十余处地区建立了人工种群基地

    东亚地区朱鹮人工种群分布现状

    broken image

    这些基地的科研人员参考国内外鹮科鸟类饲养繁育经验,探索攻克人工饲养繁育、多产卵实验、人工辅助、自然繁育、人工孵化、人工育雏等多项技术难题。

     
     

    同时,他们经历多年实践,收集了朱鹮常见病的救治方法与救治效果,共计录朱鹮患病个体数百例,包括外伤、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先天性疾病等,约占朱鹮种群总数的4%。通过防治,有力促进了朱鹮人工种群健康发展。

    朱鹮疾病预防救治流程图

    broken image

    “人工繁育说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细节流程还是比较麻烦的。”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饲养部部长,刘义,一句话总结了人工繁育这项工作。

     
     

    刘义从事朱鹮保护工作已经有32个年头了,几十年间他将人工饲养繁育与野生朱鹮保护技术沉淀进了骨子里。他十分喜爱回忆从前的工作环境:一院围墙,三两个年轻人与六七只朱鹮共同生活,同事间讨论摸索孵化繁育技巧。那是人迹罕至、又自得其乐的岁月。

     

     

    刘义说:“1992年的时候条件艰苦,管理硬性化。我们每天24小时都待在这儿,不让任何外人进来。只有3个笼子,6只鸟。”一人照顾两只鸟,一个六七十平方米的笼子里饲养两只朱鹮——有巢,有水池戏水,有横梁供朱鹮停驻。

     

     

    刘义等三人,每天定时定点定量给朱鹮喂食,清洗消毒鸟笼,闲下来就琢磨人工繁育方面的技术问题,计划繁育的情况。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三人讨论出来的意见统一写在笔记本上。那些年记的笔记,都差不多有了一人高。

     
     

    但那时他们不过还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长期待在与世隔绝的地方,终归少了些青年热血、潇洒自由。最终,同事们有的调到了其他更活跃的部门,有的则去了重点高校任职。

     
     

    一两年后,基地能走的人都走光了,只剩下刘义一个人还愿意留在这里。

     

     

    1996年,刘义一人承担了这一年内基地的繁育任务——负责策划人工繁育孵化方案,并全程监督把关。

     

     

    早期的繁育中心缺少技术、人员、资金,人工繁育仍处于盲眼摸象阶段,探索不可谓不艰难。讲到这里,刘义是自豪的,在繁育中心最危急、工作人员最少的这一年,刘义身先士卒扛起了繁育重任。

     
     

    但即使领导表示他的策划必须经过西北动物研究所的教授认定后才能实施,刘义也没有退缩。

     

     

    他深度参与过早期繁育工作,内心对前几期孵化数量少的现象有着自己的见解,并且一直默默寻找增加繁育数量的成功技巧,以至于刘义的繁育策方案在教授那里也获得连连称赞。于是,他策令果决一年内成功以3只朱鹮繁殖出了11只,受到了陕西省林业厅厅长两次表扬,奖励奖金50元。这相当于刘义那时候的半个月工资。 

     
     

    “我很自豪。”刘义坦言。“我对朱鹮是有感情的,而且我有信念。我这个人做事情和别人不一样。我一生只想做一件事,这是我的原则。”

     
     

    刘义的尝试在人工繁育领域开了一个好头,随后他便被邀请去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西安动物园、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做技术指导,使国内朱鹮人工繁育技术又得进展。

     
     

    “这就是说,通过我做的这件事,大家对我的繁育技术是认可的。”刘义表示。

     
     

    这件事带给他的幸福,除了财富和声誉,能被他看中的却只有11个鲜活跳动的生命和一生从一事的高贵品质。

    人工孵化流程图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人工繁育技术的成熟带来了朱鹮数量的增加,但回归山野自由生长才是朱鹮真正的归宿。于是,野化放归作为朱鹮易地保护的最终目的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保护团队希望能够通过此繁衍方法,将人工饲养繁殖个体将朱鹮放归野外,重新融入历史分区,以期建立可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

    broken image

    2004年,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在陕西洋县华阳开展朱鹮野化放归实验。2004年~2005年连续放归朱鹮23只,据后续监测结果显示,放归个体野外存活率达57%,繁殖成功率达53%。

     

    broken image

    2007年5月,世界首个朱鹮野化放归工程在陕西省宁陕县实施,首批释放朱鹮26只,四年繁育出子一代个体,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朱鹮野化放归种群。此后,中国又相继建立了陕西铜川耀州种群,陕西宝鸡千阳种群,陕西西安周至种群,河南董寨种群,浙江德清种群等,一步步扩大了朱鹮生存地的范围,并且有效增加了朱鹮的种群数量。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以上数据显示,通过这种野化放归的方式,朱鹮的分布范围在人为助力下一点点扩大,野外自然繁衍机制也在循序渐进的建立。就2020年的数据表明,全球朱鹮营巢地增加到738处种群数量达到4453只,野生朱鹮种群中幼体、亚成体和繁殖个体数量占比75%以上,种群性比约为1:1,种群年平均增长率为18.85%

     

    通过对于人工种群和野化放工种群的不断探索,朱鹮栖息地的面积持续扩大,期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1.5万平方公里。从早期只在洋县境内存在,扩大到如今在华夏腹地星火燎原,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broken image

    从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到野化放归,保护团队用脚步走出了科学的护鹮之路。然而,人为组织的救援很大程度上存在时间与意识领域的局限,但法律的权威可以弥补此漏洞。因此,完善法律法规成为了拯救濒危动物的坚实保障。

     
     

    自发现朱鹮的1981年之初,国家就不断发布政策法规,并在随后几十年间进行完善,将保护国家一级濒危动物纳入法律监督范围,让法律作为朱鹮保护组织的坚强后盾。

    broken image

    四十年间,

    一代又一代守鹮人,

    潜心琢磨朱鹮起死回生之法,

    总结多年经验形成具有朱鹮特色且成功的保护模式。

    让朱鹮从“零星存在”到“颇受保护”,

    让朱鹮种群从繁衍到复兴。

     

    朱鹮保护网络示意图

    broken image

    1981年仅存7只朱鹮

    截止2020年底

    全球朱鹮数量已发展到7655只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人鸟共生

    Live together

  • broken image

    在洋县,有这样一位农民,名叫华英,他是一名草根护鸟人。不论是风雨大作或是烈日炎炎,他总是急冲冲地往户外跑,只为担心野外朱鹮的安危。

     
     

    华英与朱鹮结缘于20年前。作为当地一名热爱朱鹮的普通农民,20多年来他身体力行,做了大量朱鹮的宣传保护工作——为朱鹮修建天然沟渠、放养虫鱼虾。

     
     

    朱鹮经常出现在华英的身边,每日早晨,朱鹮一叫,华英就知道该让孩子上学了。久而久之,朱鹮于他就像亲人一样亲切。

     
     

    2005年,华英作为一名护鸟人,受日本朱鹮保护协会邀请,参加日本环境教育研讨会作朱鹮保护交流,并受邀参观了当地爱鸟协会。回国后,华英申请成立了洋县朱鹮爱鸟协会并担任会长,组织对以朱鹮为主体的鸟类进行保护、宣传、观察及科学研究。

     

     

    “朱鹮很有灵性,知道我们在保护它。”华英说。

     
     

    华英为了保护朱鹮,付出了许多精力与财力,他的家人有时甚至都无法理解。直到他们真正察觉了华英所说的“朱鹮的灵性”,才改变了看法。

     
     

    2007年,在一次朱鹮野外放生行动中,其他朱鹮都迫不及待地飞了出去,但有一只受华英照顾的朱鹮,迟迟不肯离开。飞起来一段距离,又不断地回头看华英。这份离家前的留恋是朱鹮对华英的牵挂,人与朱鹮间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难以割舍的情谊。

     
     

    三年后,华英到洋县槐树关镇做调查,发现一只朱鹮正在筑巢。猛然间,一只凤头鹰扑向朱鹮的巢。朱鹮仓惶飞起躲闪,巢穴却被凤头鹰霸占了。看到这里,华英向高坡上跑去,一边跑,一边使劲击掌。凤头鹰听到击掌声后,受惊飞走了。不一会儿,朱鹮回来了,它飞到华英身旁的树上,轻柔地鸣叫。

     
     

    但华英坦言,人与鸟之间并非一直都是和谐的,也曾有过矛盾。

     
     

    上世纪80年代朱鹮被发现后,政府为保护朱鹮,限制农民使用农药耕种。“不打农药,怎么杀虫?”不少农民都产生了抵触情绪。

     

     

    村民们普遍认为:一只鸟哪里会有人值钱?

     
     

    此外,朱鹮依赖农民耕种的水田生活,总是会破坏庄稼——它们常常从天上飞下来,在水田里吃食,连翅膀带爪子,一下去就能扑倒一片水稻,折腾地不成样子。农民们便经常向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控诉朱鹮糟蹋农作物的“坏事”。

     
     

    “那些年很矛盾,农民经常来找我们的麻烦,惹得我们也很头疼。”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副科长李昌明说起协调人鸟矛盾的那些年,手又不自觉地揉了揉太阳穴。

     
     

    为了协调人鸟关系,保护团队常常挨家挨户发宣传单、沟通农户,并从现金、技术、政策等方面进行生态补向农户宣传朱鹮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重要性,组织村民加入保护朱鹮群体组织,提高农民主动保护的积极性。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随后,当地政府大力推进朱鹮品牌效应建,发展洋县特有的有机农业和旅游业,多种稻谷生产建立起朱鹮的品牌标签。通过品牌影响效率,扩大销售渠道,以保护朱鹮为前提壮大洋县农民经济,做到人与朱鹮互惠互利。

     
     

    如此一来,洋县当地虽然在保护朱鹮的影响下没有快速向工业城市化迈进,但却另辟蹊径,建设生态新家园,发展具有良好社会前景的绿色经济和旅游业,顺利走上了绿色致富之路。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当人们全心全力保护朱鹮,朱鹮也在用其独特的方式回馈给人类礼物。

     

  • 朱鹮的礼物

    broken image

    陕西汉中对于朱鹮栖息地的修复,带动了秦岭生态空间保护修复,秦岭森林覆盖率达82%以上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维护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安全,生态持续向好。

    broken image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取代了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陕西洋县现已建成以朱鹮为主题的4A级景四个,湿地公园六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broken image

    洋县绿色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达70.57亿元,据资料统计,有机生产示范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增1500多元陕西洋县跻身全国农业区域品牌价值百强县

  • broken image

    经过多年不懈宣传,朱鹮分布区的广大群众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参与保护,群众保护朱鹮意识全面加强。据统计,超过70%的朱鹮新巢址由当地老百姓提供。仅2020年,朱鹮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与朱鹮相关的各类信息由群众提供的就达1500余条。

     

     

    人鸟和谐共生——陕西洋县人民与朱鹮的相处,是可以被解读的榜样。

  • 飞出秦岭,飞向世界

    Fly to the world

  • 人类拯救朱鹮的传奇故事

    不止在科学界传颂

    在人文领域和外交领域

    也掀起了关注朱鹮保护的热潮

     

     

    在人文领域,

    截止2020年底,

    公开发表的朱鹮研究学术论文共计1580篇。

    自1999年以来,

    朱鹮研究文献成逐年大幅上涨趋势,

    2020年达到了朱鹮保护40年来的峰值

    研究内容更加深入。

    broken image

    1981年以来,随着朱鹮保护事业的发展,涌现出大量以朱鹮为题材的书画、音乐、舞蹈、影视、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

     

     

    《朱鹮》、《世界珍禽ー朱鹮》、《朱鹮归来》等影视作品分别荣获国内外影视大奖。《拯救朱鹮》、《朱鹮的故事》、《朱鹮舞神州》等优秀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朱鹮的故乡欢迎您》、《朱鹭曲》等歌曲被广为传唱。

     

     

    134幅朱鹮相关油画作品西安展出,舞剧《朱鹮》也荣登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

     

     

     

     

    舞剧《朱鹮》

    broken image

    2020年,朱鹮夫妇“红红火火”孕育新生命慢直播,累计观看量达1亿人次,5300万网友参与讨论留言

     

    2021年,第14届全国运动会,朱鹮与大熊猫,羚羊,金丝猴千手组团成为“十四运”吉祥物

    broken image

     

    在外交领域,

    朱鹮成为和平友谊的象征,

    也是中国人民对外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朱鹮保护研究方面,

    中国先后与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美国、英国

    等多个国家开展合作,

    共科研交流200余次

     

    截止目前,

    中国向外输出朱鹮8次共14只作种群交流

    其中向日本出界3只赠送7只,

    向韩国赠送4只,

    朱鹮保护带动了中日韩三国友好的文化交流。

     

    1999年以来,中日韩三国先后多次举办国际朱鹮保护会议,发表《拯救世界珍禽朱鹮汉中宣言》与《朱鹮保护与发展宣言》,共商朱鹮保护事业。

     

    2016年,朱鹮飞进博鳌论坛,成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视角。

     

    2021年,“面向未来ー朱鹮发现40年中日韩线上纪念活动”在陕西省林业局成功举办,朱鹮从秦岭起飞成为世界共识。

    broken image

     

     

    2017年

    中国向韩国赠送朱鹮交接仪式

    broken image

     

     

    2018年

    中国提供给日本的朱鹮“楼楼”和“关关”

  • 后记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

    41年的拯救与保护,

    朱鹮基本摆脱了濒临灭绝的风险,

    取得巨大成就。

    但受其生存环境和自身诸多不利因素影响,

    朱鹮保护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

    目前朱鹮保护工作中,

    依旧面临着栖息地的保护与经济发展,

    种群活动范围扩大,

    寄生虫等疾病危害许多问题。

    朱鹮保护的未来,

    依然任重而道远,

    陕西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下一阶段的任务口号便是,

    “继续让朱鹮在它的历史分布地重现!”

    broken image

    郑光美(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

  • 数据来源,文献参考:
    新《朱鹮保护蓝皮书》
    《濒危物种朱鹮的保护研究》_高岳芳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朱鹮调查》_张海斌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统筹/开发:王乐
    文稿:何亦心 王乐
    数据:乔源皓 余子悦 张苗
    指导教师:魏琦媛
    2118910736@qq.com
    2022 © 陕西理工大学新闻传播系